11月24日,距离北京城区20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雪花漫天飞舞,路面盖满冰雪,气温已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与天气的寒冷不同,张家口市与北京市的医疗协作却在逐步升温。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与河北加快医疗合作进程,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病房内,哈先生一家想起半个月前的那个凌晨仍心有余悸。他们一家从江苏南京到张家口旅游,11月7日凌晨3时30分,哈先生的妻子突然呕吐、抽搐不止,被连夜送到脑科中心,后经医生确诊患有双动脉瘤,需手术治疗。“我很犹豫,很希望到北京手术,但妻子的身体条件不允许长途跋涉。”得知脑科中心与北京天坛医院开展了技术合作,并有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亲自坐诊,哈先生决定就地手术。按照北京天坛医院的手术操作流程,脑科中心为患者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术前准备,持续8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也很顺利。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秦雪峰说,过去该科应付日常门诊和住院都很费劲,大约有三成患者转到北京看病了。今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脑科中心在该院挂牌成立,当地的开颅手术从去年的17例一下增加到现在的70余例。
而距北京城区30公里的河北燕达医院,已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等开展合作。北京专家将常驻该院,将大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移植”到这家民营二级医院。家住河北燕郊的孙女士说,生老大时,每次产检都要开车1个多小时到北京妇产医院。而这次怀孕,她放心地在家门口的河北燕达医院建档了,不仅因为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的专家每天在这里出诊,而且分娩医药费能够拿回北京报销。
其实,北京与河北的医疗合作早有渊源。不仅有北京与张家口地区、北京与曹妃甸地区的“打包式”医疗对接服务,北京各大医院也纷纷与河北地区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共建,京冀医疗合作遍地开花。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30日,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援建的北京大医院将选择当地医院2个~3个重点专科予以支持,利用3年~5年时间实现技术领先,形成唐山南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今年2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和张家口市政府共同签署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创伤科、运动医学科对口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崇礼县创伤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对口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对口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血管内外科对口张家口市中医医院,分别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同仁医院已将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纳入眼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北京中医医院已与张家口市中医医院对接,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崇礼县人民医院合作的崇礼县创伤骨科医院预计明年立项建设。
不过,双方合作还面临很多梗阻。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河北燕达医院已经突破新农合报销政策,实现异地报销,但医保政策、服务价格、集中招标采购等还不统一,有些项目与北京标准差异较大。此外,目前,北京市属医院与河北当地医疗机构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相关业务标准、规范或医疗文书格式也不尽一致。“合作医院也存在门诊超负荷、学科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队伍流失匮乏等问题。”这位负责人坦言。